本文转自:安康日报
凤凰山巍峨,月河水潺潺,两岸绿柳摇,新楼立两旁。我正哼着欢快的小曲儿,驱车穿过秦岭巴山间的高速公路,向着“丝路之源、金蚕之乡”石泉方向驶去。
下了高速,踏上石泉县池河镇山道,两岸美景,尽收眼底,青山连绵,石泉境内汉江最大的支流池河,在这里扭一扭身段,弯出一片沃土,这里水草丰盈,田畴平坦,桑树排列,牛儿欢畅,老农们在耕耘;村女们在采桑;牛背上的八哥,晃晃悠悠;桑林中的歌声,飘飘荡荡。好一派新时代池河风光。
走近农户,屋舍前后,桑树掩映,夏风吹拂。好客的池河人,笑吟吟邀我屋里坐。
石泉兴蚕,古今盛行。石泉被誉为中国蚕茧之乡,养蚕历史悠久,远在西周,就有兴桑养蚕的记载。1984年,池河镇村民谭福全在池河滩意外发现了“鎏金铜蚕”。他拒绝了文物贩子想要收购的企图,借了路费去往西安,郑重地捐献给了省博物馆。后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证明这是朝廷奖励蚕农的信物。于是,这片土地上便有了“鎏金铜蚕”的传奇。2017年,“鎏金铜蚕”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又一次散发出熠熠生辉的光芒。这个来自古老丝路上的信物,首次向世界公开讲起了来自东方的文明故事,也给丝路故里安康石泉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
汉子领我走进蚕室,流水般的轻音乐萦绕身心。见我疑惑不解的样子,汉子满脸笑容地解释:“这是给蚕宝宝听的哩!听了音乐的蚕宝宝,进食快,生长快,出茧率高,养期缩短好几天。”汉子把桑叶捧上蚕箔,这些白玉般的小家伙,在轻音乐下,昂起头,沙沙地吃着桑叶,我听见春风吹过松林的声音。问及养蚕的技术、收入等情况,汉子的话匣子打开了:“现在我们养蚕,从粗放,走向精细化,咱镇上统一指导,统一管理,统一收购,养蚕专家指导,养蚕时一天跑我家三次,腿脚勤快得很。说起收入,不瞒您说,春夏和晚秋蚕的收入就是这个数。”说完他伸出一个巴掌。
呵,不小的收入啊。十年前来这里的情景,电影画面般在眼前舞蹈开来——
我的一位远房亲戚老罗,就是池河镇人,五十多岁,他在镇上负责统计工作,落座后沏茶,招待我的是四菜一汤,菜少得能见碟子底儿,以茶代酒。饭后我们参观池河镇的桑园产业,察看春蚕养殖的盛况。镇是养蚕大镇,人均一张蚕一亩桑,蚕桑是黄金产业,走在乡间的大路上,满目青翠,花儿绽放,鸟儿鸣唱。但老罗却说,粗放式的养蚕,只能利用一小部分桑叶,大部分桑叶浪费掉了。缺乏技术的遗憾,化成老罗一声揪心的叹息:“守着金饭碗,却吃不饱饭!”抚摸着比巴掌还要大的桑叶,我的心中不时涌起阵阵难言的惆怅。
“娃子他爸,陪客人吃饭啦!”女主人立在灶门口,手搓着围裙,将我拉回到了现实。
好一桌丰盛的佳肴!土鸡炖板栗,腊肉炒土豆粑粑,油炸蚕蛹,青菜炒豆腐,酸菜炒魔芋,苦瓜蒸肉丸,八热八凉,拼满八仙桌,酒有三样,六年西凤,蜂糖李酒,蚕蛹柿子酒,任我挑选。蜂糖李酒是主人家后山果园里的蜂糖李酿制的,喝一口,甜滋滋、凉丝丝,酒香果香一起走进灵魂,蚕蛹柿子酒,是保健酒,滑腻腻,香喷喷,有一股酱香的味道。好客的男主人,一杯又一杯敬我酒,我一杯又一杯回敬。
心儿醉了,醉在这丝路故里,醉在这金蚕之乡!男主人陪我坐在院坝前的桂花树下喝茶,醒酒,我们天南海北地聊,聊身边一点一滴的小变化,以及这十年来的翻天巨变。
太阳偏西了,绯红绯红的斜阳从西边射下来,落在了蜿蜒的池河上,河边的池河镇也在一片淡淡的红霞中,起飞的白鹭在红霞中翩跹。
李永明
原创文章,作者:管理员,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page.xyz/archives/1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