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的后劲儿还未消散。
“想去新疆”几个字,在脑子里一直往外蹦。
那无边际旷野的风,那成群的牛羊,
那带着沉沉密度的落日和雪山……
在广州,肯定是没有的。
但咸奶茶、脸盆一样大的馕、滋啦滋啦冒油的肉串、会一口爆汁的手抓肉、现做的烤包子……
要想集中在广州一次性吃过瘾,可不是什么难事。
乘坐地铁5号线,过了淘金站,就是小北站。
出了站口往西走,过了火车桥洞,便是宝汉直街。
这里因为非洲人比较多,而出名。
也因为多民族居住,而成为热闹很多年的“小新疆”美食一条街。
前不久,我们再次来到这里。
除了馋那一口清真味,
也回头看看几年过去,这条街上的一些变化。
01
去了3次,才发现这里的好吃
小北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不轻易踏足的地方。
除却多元的民族文化,它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人们做着生意、生活的街区。
一条铁路,一座高架桥,将两侧自然分隔开。
一边是繁华的环市路,一边是非洲人开店做生意,逐渐红火的宝汉直街。
亦是多民族、多种族聚居的城中村。
复杂现实生活的交汇点,诞生了多元的饮食文化。
3年前,我们第一次来到宝汉直街,见过这里最萧条的模样。
曾经热闹的新疆美食街,关了一大批店铺,人烟稀少。
去年冬天,因为一次偶然再次来到这儿,街道上恢复了些生气。
有些被迫关店离开的老板们,又重新回到这里。
刚出炉的馕,地道的西北菜,还有各种卖酸奶的小店,都迎来了它的虔诚食客。
只是当时,并不觉得这现烤的馕有多好吃,现烤的包子有多香,还有那奶皮子也差点儿意思。
算起来,这一回,已经是我们第三次来到这里。
火车依旧打头顶呼啸而过,穿过了铁路桥洞,等几秒红绿灯,便径直走进了宝汉直街。
大约400米的街道,各类商铺人来人往。
虽远远不及高峰时的满街游客,但也在这三三两两人群中,稍显松弛、自在。
带着食客的嗅觉,越过电器、家居、服饰等小店,我们迫不及待开始寻找吃的。
火热的夏天,谁能抗拒五颜六色的冰淇淋呢。
不确定是不是来自伊宁的老牌子,古澜丹姆手打冰淇淋招牌前,单就这满柜的冰淇淋、奶制品,已经馋得人不要不要的。
年轻的老板很热情,看出了我们选择困难症,拿出必杀技,先尝,好吃再买。
冻在冰柜里的奶皮子,有一般货,和精品货。
区别在于,后者口感更为浓郁,用料更足,当然价格也多了5块。
一份奶皮子,还带着些冰碴子,生吃很爽,但口感略单一。
吧台前十几种配料严阵以待,老板说随便加,喜欢什么口味自行DIY。
将甜美的果酱和糙米混搭,竟比冰淇淋的口感丰富且有层次多了。
除了奶皮子,还有酸奶疙瘩、新疆老酸奶、新疆杏干饮料、卡瓦斯等各种不常见的饮品小食,用来开胃解暑相当不错。
前方十多米,有家稍不留神就忽略了的“鸡”店。
戴着头巾的女人,在狭小的店面内操作,刀砍、手撕加拌料一气呵成。
小小的透明橱窗内,摆放着两排不过五六个完整的卤鸡,还有一盘硕大的鸡爪。
新疆手撕椒麻鸡,鸡肉的鲜嫩和拌料的麻辣香味,有种让人上头的诱惑力。
70块一只鸡,3块一个鸡爪。
周边有些顾客专门叫跑腿,或点外卖,所以就算店面小,生意倒也是不愁的。
馕八郎家馕,似乎从来没有断过顾客。
烤馕的小哥,几次来回路过,也没见他停下来偷个懒。
这家算这条路上的网红店了,位于街道偏中心地带,各种各样的馕不细看,还以为都一样。
手上现做,锅炉现烤,每一个馕都带着温度诞生,冷却后,被人们一个个拎走,透明袋儿里晃荡的馕,让人见了总感觉踏实、心安。
铺满瓜子儿的馕,葡萄干味儿的馕,原味的馕……
总有一馕,是这街上行走的必备单品。
和比脸还大的馕比起来,旁边的烤包子,被掩盖了不少光芒。
羊肉包子、南瓜包子,外皮烤得香脆,内里饱满多汁,一口干掉一个,觉得不够便有了调转回头,再来一个的道理。
烤馕的店,在街上有好几家,相隔不过十几米,说不上哪一家更好吃,总归是随心买吧。
来自大西北的临夏烧烤店,整齐了串串、火锅、烧烤。
旁边的咸奶茶,走得是网红茶饮店的露营风,这混搭感,闭上眼冥想几分钟,怎么不算一秒穿越到新疆呢。
要想大口大口吃肉,除了晚上才开门的兄弟美食,招牌显眼的撒尔塔东乡手抓餐厅、卖烤馕的凯维萨尔餐厅,当属萨兰德颇有名气。
很多人慕名而来,一到傍晚时,门外开始排队,眼瞅着一锅又一锅新鲜出炉的手抓饭,色香味俱全,勾人肚里馋虫。
我们在萨兰德解决了晚餐。
靠着猛男妙妙屋热火朝天的锅炉外就坐。
一盘又一盘冒着热气的大盘鸡打身旁过,
过油面、手抓饭、烤肉串、手抓肉、功夫烤馕,份量虽算不上惊人,但也能过个嘴瘾,吃得满足。
同行的伙伴,在一堆肉中,最爱的是清炒油麦菜。
吃饱喝足后,天色沉了下来。
入了夜的宝汉直街,在一栋栋密不透风的居民楼下,街道烟火通明,璀璨的光景倒是比下午喧嚣了不少。
在餐厅吃完饭,过对面买点鲜奶、酸奶,或是去新疆主题的小卖部里,带点小吃和饮料。
新疆奶,实在太爱了,每次都要打包带走几杯。
往回走,夜里的水果铺子,好像在发光。
烤馕的小哥,依旧手不停。
宝汉直街我们吃过的店——
穆萨独家秘方老酸奶:鲜奶和酸奶都不错。
凯维萨尔餐厅:馕饼、烤包子、羊肉串。
馕八郎:烤包子、烤馕,比较多人买。
萨尔德:清炒油麦菜、过油面、手抓肉、大盘鸡,过一过嘴瘾还可以。另外它有不少分店。
古澜丹姆手打冰淇淋:奶皮子,酸奶疙瘩。
手撕椒麻鸡(不确定全名):一个小店,在古澜丹姆旁边,很好吃。
*以上店,仅供参考。
02
什么是真正的小北?
非洲人、古龙水。
很多人对于小北的记忆,已经定格在“巧克力王国”。
这里是广州繁华的市中心,却有着极其跳脱的日常图景。
非洲人很多,是的,从地铁站开始,你们就会一直同行,如果目的地是几百米外的宝汉直街。
文化多元性的交错,在这里尤为明显。
有时候,你会怀疑是不是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一串串异域文字在店面招牌上游走。
随处可见的异国、异域符号,从肤色到服饰,店铺招牌,再到菜式。
每5个路人里,可能只有一个本地人。
非洲人、中东人、西北人,因为相似的饮食习惯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特的小社区。
也唯有广州,才有这样非洲人较为聚集的市井街道。
上百种美食小吃,带着浓浓的,区别于粤式的地域特色。
从味蕾到视觉,要深入了解这里,还得沿着历史的脉络,回溯。
宝汉直街成为“新疆”美食一条街,其实也就几十年的事儿。
上个世纪80年代,宁夏、新疆等地的穆斯林开始频繁往于小北附近,到广州淘金,他们带来了大批阿拉伯国家的商人。
90年代末,第一批非洲黑皮肤的商人,来到这里开始做生意,从事国际外贸。将大批的中国商品,运往非洲。
工作、生活,在广州的这片区域落定下来。
再回头看,除了美食店之外,本地和游客几乎不太会光顾的生活类小店,消费者主要是住在街区或周围的非洲人。
“走鬼”们的衣服档口,有序的填充着街道的空隙处。
狭小的负二层美发店内,一位女子正在为她的顾客修剪碎发。
一位行动不便的乞讨者,收获了来自一位带头巾女士的慷慨相助。
这样为数不多的善意,我在铁路下的桥洞口,又见了一次。
比起谈论文化和信仰这样宏大的字眼,对于我们来说,美食是走进这里,最简单有效的窗口。
吃过,路过之后,便离开。
离开宝汉直街,小北的轮廓会更清晰。
北接童心路,南与小北仓边高架、仓边路相连。
得名于广州城的小北门,而有了小北路。
它的范围很广,也曾是无数老广人充满了儿时回忆的地方。
就像童心路上,那栋如同积木搭建的城堡。
它是旧的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建于1984年,1987年对外开放。
白色为主,彩色点缀,是记忆中它的样子。
上一次,跟着一个广州朋友行走这里,他特意带着我绕到童心路上,试着找回一点自己的“童心”。
看着老旧的城堡和旁边新的中心大楼,感慨着,当年不知道在这里度过了几个夏令营。
对他而言,宝汉直街没有什么记忆。
反倒是“小北花圈”,有着更深的感触,这是一个旧社区。
广州本土文化的气息,还在。老式的街道、裁缝店,在这片街区里,摇摇晃晃地开着。
很多人搬离里老旧的房屋,却也不时会回来看看。
越秀宾馆,独揽越秀山湖景色。天秀大厦,小北最具标志性建筑。
走过人行天桥,新华书店,南园北园……
这个90年代广州的核心老城区啊,于时代的变迁里,落下了种种“温情的记忆”。
在童心路上,走了一圈,我们又绕回宝汉直街。
穿过老式社区的窄巷,回到那个多次买酸奶的小店。
多了一个新疆小女孩。
她熟练地帮妈妈招呼顾客。
告诉我们,她今年被妈妈接到广州,已经上学了。
原创文章,作者:管理员,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page.xyz/archives/2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