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就算完了吗?

这事儿就算完了吗?

这事儿就算完了吗?

写在前面

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下《Burning Sun:揭露韩流明星聊天室里的秘密》这部纪录片。

这么说也不太准确,我们更多是想把这个纪录片当作一个引子,去聊里面可能被大家忽视的一些可延展的问题。

就算大家不认同我们这篇讨论,也希望大家能尽可能去找纪录片来看看,跟朋友多聊聊。

因为这部片的价值更多并不在于影像,而在于其案件本身的社会价值。内容披露了李胜利开设夜店,将夜店女客人视为性贿赂资源,下药、迷奸等犯罪事实,同时你也完全能看出,这部片子更像是一种简单的回顾和总结,并没怎么深入。

为什么没有呢?我们看不到任何摆在明面上的答案,但片里片外似乎又给足了答案的可能性:片里有李胜利和警察的勾结,且李胜利酿造了如此之多的悲剧,却只被判处了一年零六个月,已于去年二月出狱了。以及,这片本身也不是韩国拍的,而是BBC出品,是完全以外部视角进行的一次素材整理和探讨。

不论因为什么,这片依然值得一聊,毕竟案件固然有结论,一切却并未终结,就像片子里说的,如今江南区依然有类似夜店,性贿赂如旧,案件里为了揭开真相,付出过努力的女性也未见到正义,具荷拉离世,提供信息的受害者未能抹平心理创痛,两位女记者也仍在受到舆论攻击。

何况我们并不是什么旁观者,类似的事情或远或近,一次次冲击我们的神经,只要一日不改变,我们便时刻身处相同的境地。

因此,我们唯一能做的或许就是,不要放过这件事,继续讨论,一直讨论,用声音来保持对抗。

一、对个体的聚焦

这部纪录片有一个很显眼的特点,就是对抨击对象和受害者的关注都具体到个人,始终把矛头指向李胜利、郑俊英、崔钟训以及相勾连的警察,同时关怀牵涉其中的数位女性。

里面有特别多的细节,受害者的自述跟三人的聊天记录构成了惊心动魄的互相对应,女孩说起自己的经历,是喝醉后在酒店醒来,被男的按住难以行动,非常痛苦而不敢反抗,“他好像要杀了我”。

而郑俊英及其伙伴则曾在群里用轻飘、调笑的语气说另一个女性,“以为那个女的真要脑震荡了”。

包括有一小段视频,是在派对上,女孩想要抗拒李胜利的拉扯,却被他用力拖走,直观地呈现了个体的卑劣一面。

这种聚焦的做法对于当下而言非常必要,在太多的新闻和评论里,大家都习惯于把罪恶的源头粗暴地指向一些看似正确的对象,比如在这件事里毫无疑问就是韩国财阀,或者与李胜利等人勾结的公安机关。

并不是说财阀作恶、官商勾结之类的事不存在,而是当我们动辄且只针对这样的概念进行讨伐,某种程度上就是在接受真相和伤痛的被概括,从而忽视对个体的关怀。

究其缘由,这或许离不开现代某种宏大叙事的惯性倡导,我们逐渐习惯于追求事实以外的“超越”,追求形而上的总结。

然而这无意间造就的,就是对具体情感的背离,对直观感性的背离,无疑是悲剧之外的另一重悲哀。

二、粉丝和偶像的虚假亲密

李胜利事件里,粉丝的身份和意义也无法忽视。

从事实来看,粉丝是受害者又是加害者,郑俊英粉丝见面会上的一个粉丝,私下被郑俊英和崔钟训轮流性侵,同时大量的粉丝攻击追求真相的女记者,持续了三年之久,其中一个女记者因遭受舆论攻击而受到影响,流产两次,看上去颇有女性互害的意味。

但这个论调似乎又是非常表面的,因为无论处于什么身份的粉丝,实际都不具备太多的主动权,从一开始就是韩国偶像文化体系里的获利对象,是被无限索取情感和物质的一方。

这看起来不符合常理,因为大众总认为是明星给粉丝提供情绪价值和陪伴,实际上,明星行动的每一步,都在基于资本需求和物质渴望,有意地筛选“适合”的、粘性足够高的粉丝,并塑造一种近亲缘的关系。

《文化研究》里就有过相关的观察和讨论,认为韩国娱乐公司在用一种新的方式来动员粉丝持续投入情感和金钱,即利用他们作为消费者的能动性,“使个体参与到整个文化商品的生产和营销过程中”。

粉丝出于对这种虚拟亲密关系的情感认同,会有意地忽略这其中的剥削本质,而公司也保持乐见,甚至希望粉丝陷入迷狂(感情高涨、物我两忘的心理状态),好持续无偿劳动,投入金钱。

这也跟纪录片里所呈现的状况不谋而合,郑俊英会开跟粉丝可以近距离接触的粉丝见面会,以及郑俊英女友曾控诉他非法拍摄,但因缺乏证据而被迫取消后,郑俊英的经纪公司会迅速为他召开记者会以“正名”。

包括李胜利事件曝光后,粉丝持续攻击女记者,言语里提到“想到郑俊英哭我心都碎了,一定很委屈”,把郑俊英当孩子一样“心疼”。

这都是这种畸形关系的存续证明。

从一开始,二者的所求就是一架无法持衡的天平。在指责粉丝或同情粉丝之外,更重要的或许是看清其本质,保持理性。

三、性压抑,以及隐私的迷思

事件里同样给受害者造成了严重身心损伤的,是偷拍这一举动。受害者担心视频流传,具荷拉为此给前任下跪,女记者也自述自己曾经受到偷拍困扰。

这里面除了男女权力地位上的不公,女性被工具化,属于被动地位,还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常说的性的压抑,由于性无法公开言说,女性的肉体乃至性爱便在任何时候都成为一种色情象征,成为投射欲望的对象。

里面也直接提到了一个词叫色情复仇,专门用来形容人们为了报复,散播自己前任交往对象的偷拍影像。

即使在对错如此分明的事件里,它居然都被命名为“色情xx”,而并未谈及对女性的伤害,可见对女性身体的剥削和利用,是整个性压抑的环境共同作用完成的。

另一个问题是隐私概念的迷思。

偷拍视频除了身体上的剥削,之所以会因为传播而构成伤害,还有很大原因是公众的窥私欲,传播者和被拍者都很清楚它会在网络上获得怎样的点击和关注。

这里面就有个奇怪的矛盾点,人人都捍卫自己的隐私,但人人又都忍不住窥私别人,这背后也必然存在推动力,即鼓动大家纵欲的商业消费。

弗洛伊德认为,所谓文明就是压抑人的本能,将其转化为一种创造财富的能力,但发展到了现代社会,如果没有新的需求,就很难实现资本的进一步转化,浙大人文教授张德明就提出,这些新的需求里,除了财富、情欲,还包括窥私欲。

每个人看上去都拥有了隐私空间,实际只是资本主义制造出的消费需求之一,目的是让我们区分自我和他者。

再延展一点说,或许也正是如此,窥私欲也与财富、情欲都实现了随意的合体或解体,也都成功作用于资本本身。

对于前者的集体性压抑,我们难以改变,但对于后者,或许我们可以对隐私本身多一点思考,无论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

四、韩流,及其现代性的辩证

最后还想聊一下对韩流的新体会。

纪录片名字把李胜利等人称之为韩流明星,韩流也一向被用来作为商业文化,包括影视剧、流行音乐的代指,但这个词本身也是新造的词汇,始于九十年代,用以概括韩国文化对中国的剧烈影响。

我们极少去关注这个词汇自身存在的负面性,更多是将它视为一种默认的文化现象在接受,或参与相关的讨论和消费。

最典型的就是对于韩剧,我们印象里总是他们成熟的工业化体系,巨大的文化融合性,与中国相近的理念气质等,我们也总是给予更多的包容,各式各样的糖水剧都总能拿到可观的分数和热度。

在这些背后,无法掩饰的就是陈旧,是无法掩盖的封建积弊。

观众很难注意到这一点,因为这些剧总是以浪漫和温情为包装,容纳大多数观众尤其女性的幻想与渴望,用精心设计的模式维护东亚的父权核心秩序,在传统和先进之间维持着平衡。

它看上去填补了我们的市场空白,是现代性的证明,然而结果我们都已得见,它所表现的现代性是有限的,僵化的,现实中的韩国女性一次次深受父权伤害,佐证了吴靖教授在《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书里所表达的一个观点:

韩剧“通过乌托邦式的描述方式,象征性地映照了现实父权制结构对女性的残酷之处”。

李胜利等公众人物更是不断自破假面,加以反证。

指出这一点,并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再向他国文化保持开放心态,而是在眼前云雾越发厚重的今天,我们应当更注重外来文化的先进性和现代性,保持审慎。

关于现代性,或许还是吉登斯说的更好,“如果对现代经济秩序的某段历史形态不加分析地全盘接受和赞美,那我们对现代精神的核心——不断地对现状变革、超越和自我反思的欲望——实际上是渐行渐远了。”

不管前路有多难走,至少应当知道,我们迈出的每一步都重要,都关乎着未来。

参考及引用:

吴靖:《文化现代性的视觉表达:观看、凝视与对视》

陶东风 主编:《文化研究第34辑》

丁俊杰:《亚洲传媒研究2005》‍‍‍‍‍‍‍

托马斯·L·麦克费尔:《全球传播:理论、利益相关者和趋势》

张德明:《蒙田的猫——秋水散人随笔》

原创文章,作者:管理员,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page.xyz/archives/2229.html

(0)
上一篇 2024 年 6 月 3 日
下一篇 2024 年 6 月 3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