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山山水水定格在镜头中(图)

本文转自:天津日报

讲述

自1980年起走遍蓟州山川大地,拍下无数美景

将山山水水定格在镜头中(图)

文 董秀娜

将山山水水定格在镜头中(图)
刘光辉

  不夸张地说,去过蓟州的人,一定见过刘光辉拍的照片,因为当地十几个重要景区、景点的门票、导游手册上的图片,几乎都出自他手中的照相机。早些年,蓟州有“四大忙人”,走到哪儿都背着照相机的刘光辉便是其中之一。有人问他这辈子拍了多少张照片?他粗略算了一下,单说在旅游局工作的这15年,每年大约要拍100个胶卷,每个胶卷按30张算,加起来就有4.5万张。后来改用数码相机、手机,那就根本说不清了。

  出生于军人家庭

  1980年迷上了摄影

  1953年5月,刘光辉出生在宁河县(今宁河区)芦台镇。父亲是老革命,刘光辉幼时随父亲到张家口,在军队大院长大,16岁又跟着父亲所在的部队到了河北省易县。1970年,刘光辉入伍。他能弹会唱,部队首长发现了他的文艺才能,把他调到文艺宣传队。父亲离休后,安家在山清水秀的蓟县(今蓟州区)。退伍的刘光辉也来到蓟县,在天津市长途汽车公司蓟县汽车站工作。

  天津广播电台的记者到蓟县长途汽车站采访,无意中发现刘光辉会弹中阮,而且弹得很不错,便为他录制了独奏曲《春到沂河》,后来多次在电台播放,刘光辉成了县里的名人。1980年,在蓟县总工会干部朱云生的引导下,刘光辉开始接触照相机。那时候照相机可是新鲜玩意儿,一上手他就着了迷。

  生于军人家庭,又在部队锻炼多年的刘光辉,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儿,确立目标就会执着地前进。他花76元钱买了一台海鸥203折叠式相机。拍照片要用胶卷,拍完后还得冲洗、放大,在当时这是摄影爱好者的必修课。他又买来一堆设备,把家中一间4平方米的小屋布置成暗房,慢慢掌握了冲洗照片的技术。

  不久后,刘光辉拍了一幅蓟县城关小学孩子们在公共场所做卫生的照片,取名为《放学以后》,投寄给《天津日报》农村版。很快收到编辑的回信,告知他作品被采用,鼓励他多拍些反映蓟县新貌的照片。他深受鼓舞,继续抓拍生活中遇到的精彩瞬间,同时,身处风景秀丽、历史厚重的蓟县,他也想多拍些自然风光、人文景致。

  拍下盘山四季景色

  以及山里的各种动植物

  蓟县最美的季节是春天。1980年4月,刘光辉到下营山区拍春景。按计划,他把自行车捆绑在长途汽车的车顶上,乘车上山,拍完照片回家时,骑自行车下山。

  桃花、梨花、杏花竞相开放,层层叠叠的远山渺渺茫茫,嫩绿的小草给山坡蒙上了一层绿茸茸的色彩,蓝天上朵朵白云倒映在潺潺流过的泃河之上……刘光辉举着照相机,拍尽了目光所及之处的美景,感觉心情无比舒畅。怎料,骑车回县城的路上却出了意外。当他一路下山,骑到津围公路大岭子路段,向下俯冲的自行车刹车失灵,由于落差太大,车速越来越快。眼前是匆匆掠过的山岭、树木,耳边是呼呼作响的风声。幸好他保持着军人的体魄和头脑,知道越往山下冲,危险就越大,不如立即紧急制动!同时他也想到,一定要保护好照相机!山路上一侧是山体,一侧是悬崖,他作出正确判断,朝着山体的一面冲过去。自行车撞上了一棵大树,连人带车栽倒在路边。树枝刮伤了他的脸和手臂,腰也摔得动弹不得。幸好没有失去知觉,开着手扶拖拉机路过的村民将他救起,送往蓟县医院。

  妻子抱着儿子赶到医院,揪心地埋怨:“你真是不要命了,拍那些照片有啥用!”刘光辉笑了笑:“搞艺术就要付出,我不在乎,我得让更多的人从照片中了解咱蓟县!”伤愈后不久,他又带着朋友送给他的一个过期彩色胶卷去了下营。人家是不撞南墙不回头,他是撞了南山也不回头。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光辉的摄影技术越来越精,用光、构图都有其特点,拍出的照片越来越漂亮。他还撰写了《黑白剪影照片的韵味》一文,配上自己拍摄的5幅黑白剪影照片,刊发在《大众摄影》上,得到了专业人士的认可。1982年,他调到蓟县文化馆,负责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参与策划了独舞《鱼水情深》《独乐观音》等节目,屡屡获奖。三年后,他又调到县文化局文艺科。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没有放下手中的照相机。

  上世纪80年代末,刘光辉调到蓟县旅游局,名正言顺地投入到风光片摄影中,每天早出晚归,走遍了蓟县的山山水水,了解了县域内所有的风景点,只要是能体现蓟县特点的画面,他就一定要拍到。他知道什么季节、哪座山头的景色最宜人;知道什么时间段、从哪个角度能拍出最佳光线;甚至熟知哪一种花在哪几天开放。为拍好盘山,他无数次登上挂月峰;为了拍苍松翠柏在大雪中的英姿,一下雪,他就像听到命令似的往山上跑。人们说他是“天气预报”,什么时候有云,什么时候下雨,几点日出,几点日落,都装在他心里。在盘山,他拍过近百种花卉、中药材、菌类,拍过蛇、松鼠、飞鸟、蝴蝶,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都在他的镜头下形成定格。

  搜集照片资料

  制作红色教育主题展

  退休以后,刘光辉仍坚持不懈地为宣传蓟州、弘扬红色历史文化发挥着余热。2015年,他协助主管部门设计制作了“抗战烽火·盘山魂——蓟县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题图片展览”,分别在蓟县鼓楼广场和盘山烈士陵园展出。

  盘山脚下联合村,曾是清乾隆年间静寄山庄所在地,也是抗日战争时期的红色堡垒村。2016年,刘光辉应邀为联合村开创红色教育基地设计图片展览。为搜集照片及素材,他四处寻找线索,向老战友、老朋友求助。一位战友帮他在河北大学图书馆找到了《静寄山庄全景图》和乾隆年间出版的线装书《御制盘山志》,他赶过去翻拍照片、复印全书,为村里增添了重要史料。他曾采访一位年逾七旬的烈士后代,那位老人拿出一个旧纸盒子,盒底垫着一张发黄的纸,刘光辉发现那是一张抗日战争时期敌伪政府发的“良民证”,是难得的历史见证。最终呈现的展览分为四部分,刘光辉搜集了上百张历史照片。

  2018年,刘光辉设计制作了“碧血丰碑——纪念冀东(蓟县)人民抗日武装大暴动80周年历史图片展览”,展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东(蓟县)人民浴血奋战、共御外敌的抗战历史。大量的历史照片展现出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暴行以及给蓟县人民带来的巨大苦难,展示了革命先辈在党的领导下揭竿而起、浴血奋战的革命斗争事迹,重现了冀东西部军民团结一心、前仆后继、不屈不挠、抗日救国的英雄壮举。

  2022年2月17日,是包森牺牲80周年纪念日。包森是陕西省蒲城县人,生于1911年,先后任八路军第四纵队支队长、冀东军分区副司令员,率部挺进冀东开展抗日游击斗争,参加大小战斗上百次,多次粉碎日伪的扫荡,威名远扬。1940年,包森率部到达盘山,全力开辟盘山抗日根据地,曾与日军激战14个小时,全歼日军一个骑兵中队。1942年2月17日,包森带领部队驻扎在遵化野瓠山村,遭到日伪军突袭,在指挥战斗中不幸胸部中弹牺牲,时年31岁。叶剑英元帅称他为“中国的夏伯阳”,电影《平原游击队》中的主人公李向阳,就是以包森为原形塑造的抗日英雄。

  为纪念这位英雄,蓟州区决定制作图片展牌,在各中小学开展红色教育。这个任务又交给了刘光辉。他联系包森的亲属搜集照片,并拍摄了包森留下的望远镜、指南针等遗物,还找到了1942年3月17日刊登包森牺牲报道的延安《解放日报》,该报在头版刊发社论评价包森:“他的赫赫战功与英雄精神将永远留在人民的记忆中。”

  随着科技的发展,会拍照片的人越来越多,但能成为摄影家、在摄影艺术的征途中有所建树的人并不多。刘光辉使用过各种各样的照相机——从海鸥203折叠式相机到4b双反相机,从日本的确善能到尼康、佳能,再到不断升级换代的数码相机,这些器材伴随他走过了大半生。他用双脚丈量着蓟州广袤的山川大地,用心拍下一张张照片,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过3000多幅摄影作品,出版了《蓟县揽胜》《盘山》等作品集。他将山山水水定格在镜头中,留下了一个时代的最美风景。

原创文章,作者:管理员,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page.xyz/archives/726.html

(0)
上一篇 2024 年 5 月 29 日
下一篇 2024 年 5 月 29 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