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海西晨报
雨后大蜗牛出没 千万别碰也别吃
专家:是外来入侵物种,携带多种寄生虫和病原菌
|
·A4·
晨报记者 仇慧亮 林雅婷
近期降雨频繁,有不少细心的市民发现,雨后的绿化带、树木上频繁有大蜗牛“组团”出没,大的有七八厘米长,小的也有三四厘米长,还有部分市民出于好奇抓来“把玩”,甚至研究起大蜗牛的吃法。
那么,这些大蜗牛有什么来头?为何雨后会出现这么多?跟它们接触是否会有危害?针对这些问题,昨天记者请教了厦门市绿化中心的专家。专家提醒,这种蜗牛是一种外来入侵物种,携带多种寄生虫和病原菌,市民千万不要触碰或食用。
揭秘
危害本土生态平衡
厦门市绿化中心植物检疫专家樊改丽介绍,近期厦门市雨后频繁出没的这些大蜗牛,名叫“非洲大蜗牛”,又称“褐云玛瑙螺”,是世界上最大的蜗牛之一,也是我国首批16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非洲大蜗牛一般昼伏夜出,白天天气干燥时会躲到墙角、树根下等阴凉潮湿处“养精蓄锐”,待到夜晚或雨天等较潮湿的时候再出来觅食。最近厦门降雨增多,地上积水太多,它们便会爬到高处防止被水淹。
“非洲大蜗牛产卵量特别大,一次产卵可达成百上千颗,它们的齿舌上密密麻麻布有25000个小牙齿,像锯子一样,食量大又不‘挑食’,一夜之间就可以把一整株植物啃食完,能对植物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严重影响城市景观效果或农作物生长等。”樊改丽说。
据了解,在国内,厦门是有文字记载的中国最早发现非洲大蜗牛的地方。20世纪上半叶,一位华侨从新加坡运回中国的植物中,无意夹带了非洲大蜗牛的卵和幼螺,此后大蜗牛开始在厦门繁殖,并进一步传播到其他地区。因非洲大蜗牛天敌较少,且自身繁殖速度快,导致它们进一步泛滥成灾,对本土物种、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与危害。
提醒
不建议触摸和食用
那么,非洲大蜗牛可以触摸或食用吗?对此,樊改丽表示,生长在野外的非洲大蜗牛,它们的黏液或粪便里,可能携带多种寄生虫和病原菌,密切接触者可能患上脑膜炎等疾病。至于是否能够食用非洲大蜗牛,樊改丽强调“不建议”,因为烹饪温度和时长不够就无法杀死它们体内的寄生虫、细菌,吃了容易染病,“大家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去尝鲜”。此外,她还建议市民要加强对儿童的教育,提醒他们不要触摸或玩耍非洲大蜗牛,以免感染疾病。
据了解,直接踩死大蜗牛,会加速蜗牛卵的传播。那要如何除掉大蜗牛?专家表示,在小区发现数量较多的大蜗牛时,可以报告物业进行处理。如果在公园或户外发现较多的大蜗牛时,可以联系属地管理方,由专业杀灭病虫害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理。如在家里发现少数大蜗牛,可以利用家中的食盐处理,因为蜗牛被撒食盐后,软体部分会融化成水,从而导致蜗牛死亡。待蜗牛死后,就可以戴上手套将其捡起扔掉,不过事后记得洗手消毒。
原创文章,作者:管理员,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page.xyz/archives/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