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追《庆余年2》这部电视剧,抛去前几集的混乱,到了后面则渐入佳境。尤其是范闲跟赖御史在朝堂上的一番辩论,并由此引发的后果,掀起了该剧的一个小高潮。
伴随着一条赖御史“杀疯了”的消息,占据了资讯头条,《余庆年2》这部剧也“杀疯了”,迎来了口碑和收视率的疯长。除此之外,也给我们观众们留下一个疑问,那就是赖御史为什么会被庆帝廷杖至死?
毕竟,按照当时的情况来看,庆帝并不昏庸,也并非没有肚量。赖御史弹劾皇上,也在其职责范围内,况且还有那么多人替他求情,怎么就活不了呢?
注:还没看过这部剧的老铁们,抓紧时间去看,能让杨角风针对某段剧情特意写解读的剧,必然不会差。
《余庆年》系列文章:幸亏我看过《雍正王朝》,不然真想不通赖御史为啥活不了?
一、
这个题目其实没写全,应该是幸亏我看过《大明王朝1566》和《雍正王朝》,不然真想不通赖御史为啥活不了?
不过,各平台的题目都有一个字数要求,那就是不能超过30个字,所以,斟酌再斟酌后,把其中一部电视剧的名字给删掉了,毕竟太占字数了。
言归正传,赖名成,赖名成,光看名字就知道他也活不成。名成,名成,只有人死了才能盖棺定论,才有资格说名声已成。
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在看到这一段剧情的时候,不仅剧中人赖御史和范闲不能理解,连作为观众旁观的我也不能理解。毫无疑问,赖名成不是坏人,也没干过什么违纪乱法之事。连上门求范闲跟他合作,都是用自己微薄的俸禄买了一包枣子,临走了还想带回去。
就算后来的陈萍萍给范闲解释了赖名成的死因,但还是未能解开心中的疑惑。直到最近两天再细细回忆当时的细节,才突然明白,赖名成确实活不了,但主因并非陈萍萍说的那么简单。
这段故事的大背景是范闲从北齐回来后,发誓要跟二皇子死磕,所以一直在寻找机会。事件的导火索是老金父女惨死在抱月楼,联想到老金生前曾对范闲讲过,自己之所以命苦全都是因为检蔬司的戴公公。
而戴公公又是二皇子的人!
所以,范闲要替老金父女报仇,决定以身入局,连带着把赖名成给卷进来了。
二、
原本范闲想直面二皇子,在跟庆帝一起吃饭的时候,直接下跪弹劾,可惜,当场就吃了瘪,因此,他才决定“曲线救国”。
这一段剧情,我们看的也确实过瘾,范闲以身入局,故意拉着二皇子,在大庭广众之下“贪污”了戴公公的三千两银子。
果然,他的高调“贪钱”行为引发了都察院的注意,其中的左都御史,也是正三品官的赖名成尤其义愤填膺。并在范闲的一句“狺狺狂吠”刺激下,决定跟范闲死磕到底,由此引发了第一轮大殿辩论。
这场辩论的结果便是,戴公公当场领了盒饭,去见了阎王。而赖御史则在林相的暗中策划下,被捧到了道德制高点下不来,一时头脑发热,接下了涉及庆国名贵的贪污名册,上了范闲的“贼船”。
随后在二次大殿辩论的过程中,赖御史犹如神灵附体,以一敌百。用范闲的话讲,这是“杀疯了”,不管上下,不分敌我,范闲、范建、皇子、百官,连庆帝他都要参一本。最终庆帝忍无可忍,在给了他多次求生的机会而不得后,痛下杀心,赏了“一丈红”。
看到这段剧情的时候,估计很多观众在心里,已经问候了庆帝十八遍了。是啊,庆帝怎么可以这么昏,好好的一个赖御史怎么就被活活打死了呢?
那么,问题就来了,赖御史的死,究竟是怪庆帝太无情,还是怪他自己作死,亦或者是怪范闲的暗中谋划?
三、
说白了,我们对赖御史遭遇的唏嘘和意难平,还是因为站在了现代人的视角,站在了老百姓的立场来看待这个问题。
事实上,不管范闲在剧中怎么表现的惋惜,痛心,怎么在大雨中狂奔,到处寻找赖名成,都掩盖不了,他并没有真心想救对方的事实。
道理也很简单,赖名成被士兵们架出去的时候,当时的时间是26分2秒,庆帝发话让范闲监刑的时间是26分10秒。但是范闲却在大殿上愣了快半分钟时间,直到26分40秒才跑步冲了出去。
但就算是跟被拖出去的赖御史相差40秒时间,以范闲跑出去的速度,和他对皇宫的熟悉程度,不至于会跟丢了,还得到处问赖名成在哪里行刑。
即便如此,他在找到赖名成后,也有一百种方法阻止行刑。而不是眼睁睁看着其被活活打死。正常情况下,赖名成被打了30板子,范闲就该出手相救了,毕竟他是行刑官。这样一来,赖名成受到了教训,庆帝也出了气,也不至于自己苦苦经营的人设,就这样毁了。若连听真话的肚量都没有,连个御史都容不下,还怎么实现庆国中兴大梦?
说白了,庆帝有一百种方法让赖御史死,没必要非要用这种影响声誉的方法,梅执礼告老还乡途中的死就是例子。同样,范闲也有一百种方法让赖御史不死,他拦着黑骑救了告老还乡的林相就是例证。
四、
再说明白一点,赖御史的死,就算不在范闲的计划之中,但也没出乎他的预料!
为啥这样说?
庆帝是个什么样的人,范闲不会不清楚,不然也不会在“家宴”上弹劾二皇子而吃瘪了。赖名成是什么样的人,范闲也不会不清楚,毕竟这可是他千挑万选,靠激将法,挑出来的猛人。
而他干了什么?
就是激着赖御史跟庆帝去硬刚,之所以选择他,而不是自己去硬刚,说白了,还是这件事本身就存在风险。
你想啊,范闲身后是鉴察院,还有陈萍萍这种几乎跟庆帝平起平坐的人当靠山。既有老爹范建这样的后盾,随时可以牺牲自己,又有林相这种把女儿和儿子都托付给他的岳父当辅助。外加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绝世高手五竹叔,暗中保护着。
更不用提,他本身还是庆帝的儿子,当然,这个结论在剧中并未体现出来,但也不难猜出来。
像范闲这种多重身份加持的人,都不敢硬刚庆帝,其实就是知道这么做存在风险。
因为存在风险,所以范闲要找一个刀,一把快刀。这一点在赖御史中计接了追查贪官差事之后,林相就说过范闲,说他是想借刀杀人!
范闲也没否认,嘿嘿一笑,凑到他耳边回答了一句:
“终究是瞒不过世伯!”
随后林相也笑了,说了一句:
“赖名成确实是把好刀!”
看了没,范闲根本就没把赖名成当成合作伙伴,或者同僚,而是一把刀。
五、
既然是刀,那么范闲在拿着刀杀人的时候,就应该预料到,刀或许会断,或许会掉,也或许会被仇家反夺,成了人家的刀。
所以,我们会看到,什么滕子京啊,老金头啊,还有这个赖名成。无权无势,又没有家族傍身,死了就死了,无人替他们申辩。
不是有句老话叫,如果皇上说你深藏祸心,你最好真有。就像别人说你私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样,你做好的辩解方法就是,你真有。
范闲也一样啊,皇上希望你当个孤臣,那只是站在他立场的一厢情愿罢了。你要真听了他的话,那下场,就会跟这个赖名成一样,毫无威胁,死了就死了。
虽说赖名成的死局,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但若是他能聪明一点,或许这个死期会无限期推迟,不至于这么快就名垂青史。
下面,我们就好好分析一下,赖名成,赖御史,怎么就莫名其妙成了范闲的刀,并被折断了呢?
其实赖御史也不是傻子,也懂得如何去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目的,原本范闲只是想通过他查一下戴公公,顺带搞二皇子一把。但这位赖御史却并不想止步于此,他是属猴的,顺杆爬,一爬就爬到了庆帝身上。
对,他一开始跟范闲作对,并接下查处贪官的差事后,目标就很坚定,就是庆帝。
所以,我们能看到,一开始他参的人,参的事,举的证,都非常抽象,轻描带过,唯独到了庆帝那,慷慨激昂起来。
六、
林相都能看出来范闲在借刀杀人,难道庆帝看不出来吗,当然看出来了。所以,从一开始他就在试图阻止这种事继续往下发展。
当赖御史要接下追查贪官的差事后,范闲脸上流露出一丝笑意,庆帝却不怎么高兴:
“忠勇可嘉,你还是看清楚再说吧!”
甚至,有个大臣也看出了庆帝的意思,站出来提醒赖御史,说这件事若真跟皇子有关,恐怕光靠一个赖御史根本接不住,可惜被后来林相安排的几个人给搅合了。
范闲也不适时宜的跳出来补上一刀:
“陛下,赖御史真乃国之干城,臣愿收回送给都察院的那幅字。”
庆帝还在努力:
“你想收回来就收回来吗?”
说白了,就是在暗示赖御史,你不要上了范闲的当,可惜……
如果说这里阻止赖御史接差事失败,那后面的二次朝堂辩论上,庆帝至少给了赖御史三次机会,可惜,都被他自己完美错过了。
原本庆帝把这场辩论放在御书房,就是想看个乐子,并不希望赖御史将跟范建、范闲父子的辩论,扩大化。
一开始,赖御史也确实冲着范家父子来的,并列出了两大罪状:
“私开青楼,于理不合!”
“范家教子无方,有损官声!”
毕竟,谁主张,谁举证嘛,可这两大罪状,在庆国的法律上,并没有具体的词条相对应,也就是这个罪名,太过主观。
七、
其实这种朝里有人当官,亲戚有人开酒店,开会所的,比比皆是,放在现在都不算问题,更何况那时候了。
所以,庆帝才问赖御史,范家因为没管好儿子的事,导致官声受损了,范建应该承担什么责任啊?
一般情况下,遇到这种问题,作为臣子的自然不能越俎代庖,回一句让陛下圣裁就行了。他偏不,也不知道大庆律法里面有没有提到过这种罪名,直接就讲了:
“降爵严斥!”
庆帝一听,这真是个二愣子,却也不好说啥,于是把锅往林相那甩。意思就是让赖御史明白,林相才是统领百官的人,你应该事先问他的处理意见。
林相也聪明:
“抱月楼不是有人命官司在吗,这都没说清楚,怎么又聊上家规了?”
意思是说,人家范家家规不严,那是人家家里的事,怎么就犯罪要降爵了?再说了,你扯了半天道德问题,人命关天的事却不谈,你有点拎不清啊?
庆帝一听有人递凳子了,马上就顺坡下了,一句人命关天,查无实证,就把这两件事都绕过去了。
但凡赖御史聪明一点,一听这话,就明白今天庆帝并不想讨论抱月楼杀人的事。毕竟在这之前,大家都知道了,范闲设计让二皇子的门客范无救落了网。明显,人家皇上不想查自己的皇子嘛,可惜赖御史一听这话更来劲了:
“臣原想由轻到重,循序渐进,先谈人命官司也行!”
八、
于是,赖御史火力全开,直接冲二皇子开炮了,弹劾他有杀人灭口之嫌!
二皇子杀人灭口,是个人都知道,可惜范无救早就认罪了,就是他一个人所为。你看这名字起的,无救,根本就没救。
二皇子也出来辩解了,庆国律法讲究人证,物证,得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若是单靠猜测就能定二皇子的罪,那范闲也用不着让赖御史出来挡刀了。
我原以为赖御史要拿证据出来,证明二皇子杀人灭口了,却没想到这位老人家炮口一转,不提杀人灭口这事了,竟然掏出一本贪腐名册来。
这里我是边看边暂停,通过几个画面得知,这赖御史要参的人,竟然是涵盖六部,且至少都是侍郎一级的官员。要知道,每个部就一位尚书,两名侍郎,到了清朝才设了满汉各一名尚书,各两名侍郎。
而赖御史的名册中,赫然写着:
“吏部侍郎,礼部侍郎,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刑部侍郎,都察院御史……”
好嘛,整个官僚体系都烂了,这不是在攻击二皇子,而是在打整个庆国的脸。
赖御史的整个逻辑关系是这样的,二皇子跟长公主在北齐走私,走私来的钱呢,用来贿赂百官。所以,这些官员腐败,根源是二皇子,再往上追,是二皇子跟长公主走私。
庆帝不得不出来叫停他的行为,告诉他,走私一事查无实证,不要再说了。但为了给赖御史一个交代,还是下达旨意,二皇子禁足半年,范家父子罚俸半年。
九、
为此,庆帝还特意反问赖御史:
“赖名成,赖御史,满意了?”
结果,庆帝递过来的台阶,他还是不肯下,还是揪着范家父子不放。终于把庆帝惹怒了,到这里,庆帝才开始发怒:
“你还想怎样?”
是啊,家风不严,也不至于降爵啊,你这是逼皇上改旨意吗?好了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朕也都给了交代了,大家都散了吧。
皇上都这么说了,但凡有点心眼儿的人,也就罢了,但赖御史真疯了,竟然还要参一个人,这个人便是陈萍萍,连带着他身后的鉴察院也一起参了。
这一下子彻底激怒了庆帝,是啊,鉴察院相对于庆帝,就像《大明王朝1566》中锦衣卫相对于嘉靖帝一样。那是皇上行使皇权的象征,也是他的手段,撤销鉴察院,就等于向皇权开战,这可不是一般皇帝能忍受的。
但庆帝想了想,御史嘛,不就是这种人嘛,不跟他一般见识:
“鉴察院一事非一日可定,朕有些累了,今天就到这吧!”
这是庆帝给赖御史的最后一次机会,也是最佳逃命的机会,因为他的目的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可惜,赖御史真“杀疯了”,连范闲都不敢做的事,他做了,他要参皇上!
《大明王朝1566》中,就快要下雪了,周云逸被打死了。《庆余年2》中,就要快下雨了,结果赖名成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十、
事实上,事情到了这一步,在场的重臣基本都感受到了庆帝的杀意,所以也在想方设法保全赖御史的性命。
但已经无济于事了……
说实话,赖御史所参的这些人,都是有问题的,他并没有做错什么。庆帝表面上很精明,实际上治理国家,称得上“昏聩”二字。
百官是贪腐的,且很容易被金钱收买;皇子跟公主是通敌的,还外带走私;高官重臣家属,又是开青楼又是开妓院的,还没事。
鉴察院权力之大,也是众所周知的事,陈萍萍这颗雷早晚也会爆,这些问题赖御史可都指出来了。
可惜,庆帝是一个昏君,他为了掌握最高皇权,连一向追求人人平等的爱人叶轻眉都敢杀。包括亲妹妹李云睿、太子李承乾、二皇子李承泽,甚至范闲都不能触碰他的皇权,想都不能想,更何况一个小小的御史了。
事后陈萍萍给了范闲一个理由:
“天威难测,圣心如源!”
还提到赖御史不该跟范闲走的这么近,毕竟范闲以后要接管内库和鉴察院,是要当“孤臣”的。一旦都察院和鉴查院联合在一起,那么,作为皇上的庆帝,还怎么睡得着?
在《雍正王朝》中,也有这么一个御史,叫孙嘉诚。他之所以被雍正帝选中,送往西北查年羹尧的账,顺带送死。就是因为,他胆大到借助上天,以天象为武器向皇权挑战。一旦他得逞了,那么以后对上天的解释权就到了孙嘉诚这种人的手里,皇权也就失灵了。
同样,在《大明王朝1566》中,周云逸被嘉靖帝活活打死,也是犯了这个忌讳,竟敢拿天象当武器抨击皇上。
包括后来直接弹劾皇上的海瑞,也就是他选择的时机恰当,嘉靖帝已经病入膏肓了。但凡他身体还好一些,还有能力跟这群臣子斗一斗的话,他根本就不会留海瑞的命!
像海瑞,还有赖御史提出的问题,难道嘉靖帝和庆帝不知道?
他们太知道了,什么清官,贪官,在他们眼中都是棋子,都是用来平衡朝局的。二皇子干了些啥事,庆帝一清二楚,只不过留着他牵制太子而已。同样,范闲的作用,也是用来平衡这两位皇子。赖御史的加入,导致天平倾斜,自然就打破了庆帝的平衡。
就像嘉靖帝说的那样,忠臣和奸臣区分不大,关键是皇上想要他当什么臣:
“长江水清,黄河水浊,不能因长江水清而偏用,也不能因黄河水浊而偏废。”
要是真如了赖御史的愿,把六部都干趴下了,单靠那群清流御史,能管理好国家吗?
对于皇上来讲,面子值钱吗?
不值钱啊!
不然,也就不会有“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的说法啦!
所以,赖御史,必须死!
原创文章,作者:管理员,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page.xyz/archives/872.html